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6的文章

友善米食最前線◆農民故事◆宜蘭冬山 游政男、李美月

圖片
游大哥從小種田到現在以前,原本是採用慣行農法,多年前一直想用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,但一直沒有機緣,不過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,後來到農改場辦了一些友善耕作的講習,只要有辦相關的課程,他都一定會去上課,學習如何用友善耕作的方式進行種植。 後來才瞭解到原來使用友善耕作的方式雖然剛開始產量較低,但是慢慢的土地恢復變健康了,產量就會慢慢的提升;反之,若採用慣行農法,用化肥,土地的養分被耗盡,慢慢的產量會降低。過十年、二十年以後,友善耕作的產量就會慢慢的超過慣行農法。若能夠吃到健康,未來產量也能提升,土地和人都能健康,當然要選擇友善耕作的方式。 游大哥和友善米食推廣協會進行契作,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夠育苗,自己就能選擇健康、保水的種子,讓種子掌握在農民的手上,未來就能好好的養出自己的孩子(農作物對農民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)。在現代專業分工的時代,現代的農民大多數不再像以前的農民一樣,凡事自己來,大多數都是和育苗場買苗。 李大姊談到擔心未來的孩子沒有健康安全的食物可以吃,激動的掉下眼淚,不知道如果大家再不改變,以後孩子們要吃些什麼?覺得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健康,就什麼都沒了,如果沒有健康的食物,不知道健康要從哪裡來? 「生於斯、長於斯、死於斯,我們當然要好好守護這塊養育我們的土地。」看到農民對土地真摯的情感,實在動人。

友善米食最前線◆農民故事◆宜蘭三星 簡桂賢

圖片
     我們的祖先以前沒有農藥都能活下來,現在為什麼做不起來?     小時候可以看到很多螢火蟲、蜻蜓,但後來卻都看不到了,很懷念小時候在田裡玩耍的生活,很希望這些生物能夠再回來,人、糧食、土地、生物可以共存共好;現在開始從事有機友善耕作的方式,蜻蜓和螢火蟲都慢慢的回來了。     友善耕作不僅為了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健康,更是為了這個土地和土地上各種多樣性生物的健康。 參考網頁: 1. 「小地主大佃農」宜蘭三星簡桂賢 http://www.peopo.org/news/90184 2. 友善耕農添設備 推出優質三星米( NOWnews  9 月 26 日週四 下午 11:39 記者游本謀/宜蘭報導) http://www.taiwanhot.net/portal.php?mod=view&aid=35188

友善米食最前線◆農民故事◆宜蘭員山 楊文全

圖片
友善耕作的挑戰     雜草 vs 福壽螺 前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,倆百甲的創辦人,也是現在友善米食推廣協會契作的農民,分享自己在種稻時和福壽螺和雜草打仗的故事。 他說每年這個時候都要選對手,農田放水雜草較不易長起來,但會有福壽螺,越小越嫩的稻子越會被福壽螺吃掉;不放水雖不會有福壽螺,但會長雜草,有雜草不只會影響臨田的農友,收割機進行收割時也會造成損害,碾米也會有困擾,雜草若沒處理好就會讓生產過程中每個部分都遇到困難,這些困難都會造成別人很大的困擾,若沒處理好很難和其他農民有好的關係。 也許使用慣行農法,除草劑、農藥一噴,這些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;友善耕作的農民,要如何堅持自己的理想,不使用除草劑、農藥、化肥,有智慧的去面對福壽螺和稗草 ? 楊文全分享現階段福壽螺和草,他寧願選擇草,寧願和福壽螺分享稻穀。 在場的農民程超傑也分享說選擇那一個對手,如何解決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,每個農民都得有敏銳的觀察力,因地制宜。 讓我們消費者一起用行動守護這些友善耕作的農地、願意用加倍心力辛苦照顧農地的農民,只要從現在開始每天多吃一餐友善耕作的米,多吃米製品,很簡單的行動,我們就能夠守護台灣的農民、農地和台灣糧食安全。

友善米食最前線◆農民故事◆宜蘭員山 程超傑

圖片
源禾綠的農場主人程超傑,親手打造源禾綠的農場,依照對這塊土地的瞭解和種植需求去設計,程大哥自豪的說這房子長寬的距離和大小我很清楚,因為這些長度都是都是我親手量,親自蓋出來的。程大哥的笑容和說話方式感覺都帶著濃厚的土味,好像來是一種來自於對土地的愛,和友善對待土地的熱情。 程大哥從小就是農家子弟,原本跟著在山上耕種,後來因水土保持的環境問題轉而到平地耕作;宜蘭因一年大概有半年都在下雨,希望下雨天也能夠方便工作,因此想要蓋一個溫室;蓋好溫室後,開始想種比較健康,沒有農藥、沒有化學肥料的食物,嘗試種無毒的。 第一年比較辛苦,因為有一些病害、蟲害,原本有什麼蟲來就噴什麼農藥,就可以殺死牠,可是現在都不能用,不能噴農藥就好像被綁手綁腳,剛開始去買一些沒有農藥的天然資材回來噴,想噴農藥時就用噴這些資材來代替農藥,就可以安心睡覺;第二年看不出有用資材和沒有資材的差別;第三年覺得好像有用沒用好像差不多,好像習慣就好了,就讓蟲吃吧;到現在就盡可能的連資材也不去使用。 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會讓產量較低,且病蟲害也會產生破壞,但現在使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。有蟲害的區塊不要動,就讓蟲吃,從旁邊開始採收,讓蟲集中在那個區塊,不要讓牠蔓延太快,採收到那塊蟲集中很多的時候,拔起來放到桶子裡面,全部餵雞;如果蟲分布在很多地方,那就要趕緊在失去賣相前趕快採收;如果蟲害已經導致大面積的農作物失去賣相,防制不了面積太大,就將那個區塊圍起來,將農場養的雞放進去,讓雞吃菜、吃蟲,飽餐一頓。 養雞處理農場的廢棄物,例如雜草、害蟲,雞吃不完雜草再把雜草做成堆肥,用這樣的方式,讓農場不僅沒有廢棄物,還多了自然的肥料、雞蛋,還有多的雞肉可以吃。 程大哥分享員山這塊土地雖然稻米一年只能一作,但土地肥沃,沒有污染,水源充足,有上百個小農,都是個體戶,用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,是台灣友善種植面積密度很高的地區;雖然仍有很多使用慣行農法的農民,但是使用慣行農法的農民不會去說不灑農藥就無法種植,反而會看到被蟲吃的一塊一塊的地,就知道這塊農地是種有機的,使用慣行農法的農民也會很好奇,去詢問用友善耕作的農友,用這樣的方式真的能種出食物來嗎?種出來的食物可以賣到多少錢?這樣的產量能賺錢嗎?有些農民聽到友善耕作的作物賣的價格高於農會收購的價格,心裡也會羨慕,甚至想要試試看,形成一種很特別的氛圍。 程大哥運用友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