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善米食最前線◆農民故事◆宜蘭冬山 游政男、李美月


游大哥從小種田到現在以前,原本是採用慣行農法,多年前一直想用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,但一直沒有機緣,不過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,後來到農改場辦了一些友善耕作的講習,只要有辦相關的課程,他都一定會去上課,學習如何用友善耕作的方式進行種植。
後來才瞭解到原來使用友善耕作的方式雖然剛開始產量較低,但是慢慢的土地恢復變健康了,產量就會慢慢的提升;反之,若採用慣行農法,用化肥,土地的養分被耗盡,慢慢的產量會降低。過十年、二十年以後,友善耕作的產量就會慢慢的超過慣行農法。若能夠吃到健康,未來產量也能提升,土地和人都能健康,當然要選擇友善耕作的方式。
游大哥和友善米食推廣協會進行契作,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夠育苗,自己就能選擇健康、保水的種子,讓種子掌握在農民的手上,未來就能好好的養出自己的孩子(農作物對農民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)。在現代專業分工的時代,現代的農民大多數不再像以前的農民一樣,凡事自己來,大多數都是和育苗場買苗。
李大姊談到擔心未來的孩子沒有健康安全的食物可以吃,激動的掉下眼淚,不知道如果大家再不改變,以後孩子們要吃些什麼?覺得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健康,就什麼都沒了,如果沒有健康的食物,不知道健康要從哪裡來?

「生於斯、長於斯、死於斯,我們當然要好好守護這塊養育我們的土地。」看到農民對土地真摯的情感,實在動人。

留言